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
二、学制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4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在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领域设计、研发、评价、应用、管理等方面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在本科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方向更深入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数学、高等安全工程学、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应急救援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包含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领域前沿进展、职业安全与健康、事故调查方法与实践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掌握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或工程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质量、环保及安全意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
2.学术道德
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应通过学习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阅读安全科技文献、参与实验和学术团体交流等途径,有效获取安全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自我获取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学科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
3.实践能力
应具有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应用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技术开发,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实验技能,善于与他人和学术团队合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应参加安全学科相关课题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采用讨论、展示等方式,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5.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背景下,具有相应的创新科研能力要求;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和必修环节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选修课、补修课和必修环节五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专业学位要求最低学分为38.5学分,其中课业环节要求最低学分为31.5学分,必修环节为7学分。选修课程涵盖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是充分体现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必修环节应修满7学分,包括开题报告、学术活动、专业实践、外文应用四个方面。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一)规范性要求
1.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科技文献,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开题报告。课题应尽可能结合实际的科研项目,选择对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的题目。开题报告字数为1万字左右A4纸打印。参考文献应为3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应占1/3以上,近5年内文献资料不少于1/3。硕士生的开题报告通过后,应填写《太阳集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并交研究生院存档,并按计划执行。
2.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可将学位论文核心内容或摘要用英文或其他外文表述。
3.学位论文选题要考虑专业类别的发展前沿与实际应用;应对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应有一定的先进性,难度适当,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验验证。应在经费、仪器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或工程设计。学位论文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等。
4.学位论文要求文字通顺、简洁、条理清晰、字迹清楚、标点符号正确、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标准,论文中引用他人成果应予注明。论文篇幅一般控制在4万字左右。学位论文书写格式见《太阳集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
(二)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方向应当有新见解或创新性,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可由学科或导师组织,具体检查论文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执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方案。